close

 

 

    校園,是電影中常見的題材背景。

    在學校,我們犯錯、學習、改變、成長,成為一個大人。學校,便是一個社會的微型縮影。每一所學校都代表了那個社會、城市、國家的價值觀與青春的碰撞,碰撞的衝突總是能娓娓道來一段青春謳歌。

    在系列二【起立!立正!敬禮!:世界校園電影大觀】中,我們與你分享六部以校園、青春為背景題材的電影,一起回味、發現在同一個地球上,我們從未仔細注意的微型社會。

 

《同窗的愛》

 523956571bc91  

1998年盧卡斯·穆迪森執導的瑞典電影。青澀稚嫩的1415歲,尚在摸索自我性別認同和成長的兩個少女,她們的純愛,是否能讓她們坦蕩面對社會、校園、家庭的異樣眼光,勇於追求真正發自于內心的愛戀。校園對照出了整個社會,以出櫃揭示成長,電影更顯出了二十世紀以來的同志勇於追求自我的風潮。

 

 

《藍色大門》

 1163180386  

2002年由易智言執導的台灣電影。獲2002年坎城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展示、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的提名。

也許高中的精彩今非昔比,但我們都曾經有過面對青春和愛情的悸動、那種些許興奮又帶著某種不安,閃閃發亮的眼神、不擅表達言辭,帶著半成熟的孩子氣,相信你我都能夠在這部電影中找到共鳴。回味我們已經逝去的那段青澀。

 

 

《放牛班的春天》

MPW-57971  

2004年,法國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Christophe Barratier)執導,翻拍自1945年法國電影《一籠夜鶯》。   

有志無處展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了一家教養院,藉著他的音樂才華以及孩子們的天份,讓原本灰暗、陰冷的教養院逐漸溫暖了起來。對大人總是充滿仇視的孩子,因為馬修的教導而改變。小孩並非天生就懂得如何憎恨他人,遇上了一位有教無類、用愛感化的老師,放牛班的孩子也能擁有屬於他們的春天。

 

 

《一個都不能少》

 20130927070200155  

1999年,中國導演張藝謀使用了一班的素人演員,以紀實風格所拍攝的劇情片電影。並且榮獲了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等十項國際電影獎項。

電影寫實記錄了中國農村教育環境、經濟生活的狀況,人物厚實、真摯的性格,用最簡單的方式讓那個在中國河北山區中的小農村活生生的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四百擊》

 400擊.  

法國導演法蘭索瓦·楚浮1959年的作品。為響應2014金馬影展【紀念楚浮逝世三十週年】,我們選擇帶有楚浮半自傳色彩的電影,帶你一起認識新浪潮大師。

法國俗諺如此說「Faire les quatre cents coups」有著「孩子不聽話,打上四百下」的意思在,似同於「不打不成材」的概念。調皮搗蛋、恣意妄為的少年,因為渴望自由、追求自由而被師長父母誤解。曾經是青少年的我們,是否也有過內心充滿著「沒人懂我」的抑鬱,在這部孩童之上,成熟未滿的黑白電影裡,透過男孩的眼睛看見寫實又殘酷的成人世界。

 

《告白》

2553061_vnnld73_l    

2010年,日本導演中島哲也根據湊佳苗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為日本參加第83屆奧斯卡外語片的代表電影,並榮獲多個電影獎項的肯定。

透過師生們一段又一段的告白,將社會濃縮進校園,在事件的發酵之中看見最殘酷又真實的自白,揭露了人性的脆弱與黑暗。

 

 

    東吳文謅謅影展-系列二【起立!立正!敬禮!:世界校園電影大觀】,希望能夠讓一同來看電影的你體驗到世界校園的各種姿態。

arrow
arrow

    東吳文謅謅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